霜降,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,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。進入霜降節氣后,深秋景象明顯,冷空氣南下越來越頻繁。霜降不是表示“降霜”,而是表示氣溫驟降、晝夜溫差大。就全國平均而言,“霜降”是一年之中晝夜溫差最大的時節。霜降時節,萬物畢成,畢入于戌,陽下入地,陰氣始凝,天氣漸寒始于霜降。
由于“霜”是天冷、晝夜溫差變化大的表現,故以“霜降”命名這個表示“氣溫驟降、晝夜溫差大”的節氣。霜降節氣特點是早晚天氣較冷、中午則比較熱,晝夜溫差大,秋燥明顯。
霜降節氣主要有賞菊、吃柿子、登高遠眺、進補等風俗。中國古人將霜降分為三候:一候豺乃祭獸;二候草木黃落;三候蜇蟲咸俯。此時豺這類動物開始捕獲獵物過冬;樹葉都枯黃掉落;冬眠的動物也藏在洞中不動不食進入冬眠狀態中。
霜降節氣后,冷空氣活動愈加頻繁,晝夜溫差變大。“霜降”節氣與“降霜”無關,并不是進入霜降節氣就會“降霜”。霜降時節,北方大部分地區已在秋收掃尾。即使耐寒的蔥也不能再長了,因為“霜降不起蔥,越長越要空”。在南方,卻是“三秋”大忙季節,單季雜交稻、晚稻才在收割,種早茬麥,栽早茬油菜;摘棉花,拔除棉秸,耕翻整地。
在中國的一些地方,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,在當地人看來,這樣不僅可以御寒保暖,還能補筋骨。有些地方的人對于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:霜降吃丁柿,不會流鼻涕。有些地方對于這個習俗的解釋是:霜降這天要吃杮子,不然整個冬天,嘴唇都會裂開。
民間有“補冬不如補霜降”的講法。霜降時節,天氣越發寒冷,民間食俗也非常有特色。人們認為先“補重陽”后“補霜降”,而且“秋補”比“冬補”更要緊。因此,霜降時節,民間有“煲羊肉”“煲羊頭”“迎霜兔肉”的食俗。